總體說電熱導熱油供熱系統結焦情況要比熱載體爐嚴重得多。不少電加熱裝置運行一年不到,電熱棒表面就嚴重結焦,而且大多數電熱棒已經燒壞了。
我們以反應釜夾套內的電熱棒為例做結焦原因分析。首先熱載體尤其是礦物油在高溫條件工作其內部會發生聚合生成分子量為750~1000以上的膠質分子,膠質分子還會不斷集結形成瀝青質。這些膠質和瀝青質粘附在電熱棒金屬表面;其次,熱載體在電熱棒表面受熱運動,屬于自然對流傳熱,電熱棒金屬表面首層為液膜層,其厚度在10~20μm,第二層為自然對流層湍流邊界層,層流底層厚度為幾百μm,電熱棒金屬溫度與棒內填充氧化鎂粉厚度有關,一般應該在500℃~800℃范圍內,當膠質與瀝青質進入液膜層,在經高溫烘烤一段時間后,膠質變為焦質,電熱棒表面開始結焦,而且結焦層增長是呈逐漸加快態勢。一旦結焦傳熱過程發生故障,溫度梯度加大,電熱棒金屬溫度由于散熱不佳上升很快,即使采用304不銹鋼管制作電熱棒,也無法抵擋不斷升溫產生“過熱”,燒壞燒穿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