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原油供求天平偏向買方
日期:2017-04-13 17:01:05來源:上海久星導熱油股份有限公司
亞洲原油供求天平偏向買方
當前原油價格較上年同期水平下降了一半,且原油正在從四面八方涌入亞洲,在這種背景下,從印度西海岸到日本南部的亞洲買家數十年來第一次挑得眼花繚亂。供求平衡的改變已經影響了主要生產商的地區市場份額。此外,伊朗本周達成核協議之后,該國的原油供應有望全面回歸市場,未來石油市場的競爭可能會進一步加劇。
原油消費者主要是那些將原油提煉成汽油、航空煤油等產品的煉廠,在這個“新常態”時代,他們也面臨著兩難選擇:是堅守跟長期合作的供應商們(主要來自于中東)簽訂好的數年合同,還是從現貨市場上以更劃算的價格購買原油、但承擔供應安全風險?
亞洲的煉油廠距離石油主產區都很遠。以前,他們最多95%的原油進口都來自于跟可靠產油商簽訂的長期合同,例如石油巨頭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Saudi Aramco)。這保證了亞洲煉廠能夠持續得到原油供應,但也使得他們不能像歐美同行那樣方便地利用市場價格下跌的良機。現如今,一些僵化的市場結構正在崩塌,基準布倫特原油價格較去年夏季已累計降低了47%,至每桶58.00美元以下。這是不容忽視的巨大降幅。
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大宗商品研究部門全球主管莫爾斯(Ed Morse)表示,這是買方市場,亞洲尤其如此。他說,亞洲煉油商讓一些合約失效或重新商定條款,在現貨市場采購更多石油。
可能的最終結果如下,油價將由兩方面因素決定:一是亞洲煉油商的購買習慣,它們的采購對亞洲實物石油市場構成支撐;二是競相尋找買家的石油生產商的市場份額。最顯著的變化發生在遠東地區,這里曾經有中東地區石油生產商最忠實的客戶。一家著名的石油貿易商稱,幾家日本煉油商計劃降低對長期合約的依賴,將長期合約在石油進口中所占比例從90%以上降至70%左右。一些韓國煉油商將長期采購合約所占比例從75%左右降至50%。
競爭加劇也使買方獲得更優惠的合約條款。印度煉油商已經讓幾家中東生產商承擔石油運輸的成本和風險,而通常情況下這是由買方承擔的。俄羅斯國有企業Gazprom Neft今年開始允許中國買家用人民幣、而非美元進行支付。海關數據顯示,5月份,俄羅斯首次取代沙特阿拉伯,成為中國當月最大的原油供應國。沙特阿拉伯也將印度最大原油供應國的寶座輸給了尼日利亞,四年多來首次出現這種情況。
更多南美原油正在被運到亞洲。貿易數據顯示,印度私營煉油廠目前30%-40%的原油進口以及其他重質石油進口都來自該地區,而十年前這一比例不足3%。重質石油更難冶煉也因此較便宜,許多亞洲煉油廠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先進的煉油廠來處理重質石油。不過,石油交易員和買家暗示,沒有煉油廠會冒險將長期原油采購量砍去超過20%-30%。
一名交易員稱,理智的人都不會想要取消從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Aramco)購買原油,除非他們別無選擇。在關鍵的中國市場,中東石油進口份額長期以來一直在增長。據英國石油公司(BP)《世界能源統計》(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的數據,去年中國的進口石油有46%來自中東,相比之下2003年這一比例為40%。這有助于彌補中東石油在美國和日本失去的市場,這兩個市場的中東石油進口量較2003年下降了大約25%。
分析師稱,尼日利亞、安哥拉、委內瑞拉和俄羅斯等石油供應國無法像沙特等中東石油國那樣提供長期供應保障。技術制約因素意味著煉油廠經常會選擇維持久經考驗的石油來源。當伊拉克新的Basra重質原油6月份被開采出來時,該重質油的價格大打折扣,原因是煉油廠無法很快適應這種新原油。即便是作為應急儲備(這是油價主要的支撐因素),中國和印度仍會選擇更適合其煉油廠的中東石油。